“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打造3044永利集团学科专业课程和信息技术素养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框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成效,进一步提高3044永利集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系统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为基础,以持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为关键,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条件支撑为保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机构
中心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吴宏锷任组长,成员由教务科科长、党委书记、院长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指导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研究室、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室、数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室、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室、新能源材料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室。中心实行学院党委领导、专家指导组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领导小组负责审议中心规划、方案等;专家指导组负责教学与教研方面的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教务科),教务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落实开展各项工作。
三、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着力优化课程思政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内涵
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教育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党情国情民情市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运用“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原人物”“教书育人楷模”等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四史”。将“四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发展中。
2、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分类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公共基础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追求真理、以学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加强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建设。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3、科学掌握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强拉硬靠,要“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现象。要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上下足功夫,出真功夫。
准确挖掘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要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做到不离专业讲思政,渗透思政讲专业,实现真正意义的课程思政。
精心提炼课程思政要素。要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反复锤炼,去伪存真、去次取优,在众多维度中找准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最佳切入点,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合理设计融入时机和方式方法。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实施流程,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衔接、高度融合,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基本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完善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高效性。
坚持教师主体。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强化专业融合。结合计算机学科属性和各专业特色,深入挖掘爱国奉献、锐意创新的计算机文化,强化专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做到“课程思政”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
五、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专业全部课程,融入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方法、教学研究等全部教学要素中,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全过程,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精准培育、逐步提高,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关怀、创新思想等融入专业教育,逐步实现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具有“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成一批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和教学团队,固化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成果,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持续增强,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六、工作思路
1. 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结合“课程思政”要求,适应“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开展对院系课程思政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统筹推进创新教育与“课程思政”工作,促进二者有机结合。
2. 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结合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摸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 学院校史校情,形成内容深刻、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
3. 做好示范课程建设与推广。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讨论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抓好示范课程教学实施,形成示范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做好学院专业示范课程教学的观摩;以示范课程为典型,逐步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到其他课程;开展教师课程设计大检查活动,检查“课程思政”育人设计内容。
4. 营造良好“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挖掘数理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视频、新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七、工作举措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面向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青年教师等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围绕“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等主题,建设培训模块,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课程观摩、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强化教师法治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打造专业育人体系,实施专业育人示范专业建设计划
在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中始终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然融入对新中国奋斗历程、伟大成就的讲解,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爱国主义情怀。全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育全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运行制度和工作方案,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优质案例库,全面夯实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覆盖度、支撑度。以学生教育体系完善度、课程思政覆盖度、专业育人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方案等)完整度、专业育人资源和课程思政资源丰富度、课程思政全要素全过程的融入度、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建设的卓越度、课程育人的有效度等为主要观测点,系统构建专业育人建设体系。
3、构建课程育人生态,实施课程思政“全课程全要素全过程”改进计划
全面修订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大纲,强化育人导向。公共基础课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锤炼意志品格、陶冶高尚情操挖掘育人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
严把教材建设选用关。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完善教材审查机制,层层压实教材建设选用责任,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教材选用的首要标准。
加强教案课件检查督查。开展教研室、课程组集体备课,将课程思政有没有,思政元素挖掘准不准、提炼深不深,与专业知识融合自然不自然作为教案、课件检查的重要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案设计专项竞赛,通过竞赛交流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挖掘提炼育人元素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落实《3044永利集团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等规章制度,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有机统一。身体力践“四有”好老师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学生价值塑造的引路人;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加强课堂管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努力打造有知识深度、有情感温度、有价值力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堂。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建构式、启发式教育。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坚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在互动与讨论中,将价值教育内容无形地传递给学生,提高育人实效。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国计民生、舆论热点、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等贴近生活、贴切学生的特点,及时更新、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资源库。加大专业实践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育人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奋斗人生教育。深化与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落实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伦理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切实推进实践育人。
优化学业评价方式。在学业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学业评价形式、内容和标准,将知识考核、能力检测和价值评判结合起来。在期末考核、课程作业、实验实训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要素,兼顾学生情感、态度、纪律、精神、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将思想性、价值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诚实诚信做人。
4、打造示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建设计划
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改革为突破口,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课程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效融入为主线,以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构建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团队、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实验实训环节、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在内的专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建设质量。
5、深化教学研究改革,实施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行动计划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交流活动。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评选,聚焦“育人元素如何挖掘提炼、育人过程如何自然融入、育人效果如何评估评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系列活动,搭建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平台,浓厚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不断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认同、主动意识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研究。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列入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指南,开展教学改革专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组织专家团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行实践研究,推动成果产出与运用,以点带面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6、强化评价育人导向,实施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改进计划
改革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课程建设基本内容。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建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改革中全过程贯穿课程思政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各类优质课程评选的重要指标。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过程、学业考核评价、教师仪表与师德规范等全过程全要素贯穿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通过教师自评、材料查阅、随机听课、师生访谈等全方位考察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态度、能力和成效。